糖心Vlog新闻
观数字北京胡同,赏京华历史风云——记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数字北京胡同”项目
面对环形荧幕,透过红蓝眼镜,充满民俗风情的老北京胡同跃然于眼前。透过虚拟主人公的视角,观众们仿佛被指引着,穿行于熙熙攘攘的大街,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小巷。其间,活泼可爱的顽童三五成群,高大魁梧的青年引吭唱戏,鹤发童颜的老人练习太极。吆喝声、嬉笑声,不绝于耳。这番神奇的体验,便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的项目——数字北京胡同。
数字北京胡同项目,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院长主持的科研项目。此项目以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为依托,以三维模式展示老北京胡同的风貌,旨在再现老北京胡同细腻生动的生活图景,实现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
此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于2012年完成项目验收。其间,在周明全院长的带领下,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的多名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数字北京胡同项目,实现了北京胡同场景在虚拟现实环境和桌面环境中的立体虚拟漫游。项目组成员对老北京城区地图进行分析和细化,加入文化元素和时代符号,力求还原古色古香的胡同风貌;对人物的形象和动作进行精心设计和实现,着力打造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为保证真实感和还原度,项目组成员特地到一些有代表性的胡同进行实地取景拍摄,利用所得照片,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场景构建。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还别出心裁地加入了时间维度,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从阳春三月到隆冬时节,晨昏景象各异,四时气候不同,使数字北京胡同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一个方案的提出和修正,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和完善,都是项目团队积极思考的产物,都是研究所成员精诚合作的结果。
数字北京胡同项目,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继承的角度来分析,数字北京胡同对于胡同这一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落,实现了生动的面貌还原和多维度的全景展示。相较于文字、图片、影像等传统媒介,数字北京胡同在营造临境感方面,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北京胡同以一种生动又朴实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公众对于传统建筑的心理认同感,进而引发热爱传统建筑的强烈情感共鸣。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数字北京胡同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创作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数字北京胡同项目,在建模过程中形成了大容量的建筑模型数据库。从中选取富有特色的建筑部件,提取其共性,保留其特质,进而逐步分析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具有代表性和识别度的民族文化符号,植入到当今中国城市化建筑方案中,从而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古典艺术烙印。通过此方法,有望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正因如此,此项目在立项之初便受到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的高度关注,并最终成为其引以为豪的科研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理论和可视化技术。经过多年发展与建设,研究所于2007年9月获批准成立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向研究团队,于2011年申报获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科学的管理方法,凭借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验室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数字北京胡同项目,正是此科研团队诸多骄人成果之一。
观看凝聚现代科技力量的数字北京胡同,欣赏充满传奇色彩的京华历史风云。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所,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浓厚的人文理念,描绘着用科技造福社会的壮美图景,书写着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华美篇章。

联系电话:010-58807943
邮编:10087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19号电子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