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新闻
信息学院举办“争做优秀教师”国家名师系列报告会第一场
12月12日下午3点,王静爱教授在电子楼400应邀为信息学院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教书育人与研究创新——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的精彩报告。
王教授在教师这个行业工作了28个年头,对教师的职业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此次讲座,她从教书育人和研究创新两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王教授和大家一起对教师的职业进行探讨,她根据自己多年的体会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件大事”——把培育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作为中心,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是基本点,职称聘任、岗位考核、导师制度和工资奖金是教师关心的四件大事。但是这一切的驱动力是学生。教师“对上是百姓,对下是领导”的双重角色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由性,但是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挑战——如何将对上对下的角色做好,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需要每一个教师反思的。
首先教学方面。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做好教学工作。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王教授用了“投入”一次,指出要尽心、尽力、尽责,“讲好一节课容易,但讲好一门课很难”。王教授以自己《中国地理》课的教学为例,与大家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她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分为上、中、下三游:上游是指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亲自设计并实践教学课程和科学研究,包括编写教材教参、规划建设教学网站、开展研究教学、出版学术专著、主持或参加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只有教师不断地注重自己能力的提升,才能成为那有源之水,更好的做到教书育人。中游是指教与学的过程,王教授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她尽可能以多样的方式让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力求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她将每章的内容做了知识框架,让大家对课程内容有全局的把握;她留作业让同学们编制中国地貌图,锻炼大家的动手能力;她在期末考试设置了口语考试,考察大家对知识的吸收、总结、概括、归纳和表达的能力;通过点评和师生双向反馈,她发掘出了每个人的闪光点,并了解了大家对知识的诉求,以便更好地展开后续的教学工作。王老师的认真投入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她也被同学们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对于下游,主要是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参加竞赛、科研立项、参加课题报告和学术会议,培养同学们动脑、动手、动口各方面的能力。多年辛勤的付出也让王老师的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她的“中国地理”课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还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次,科研方面。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教师自身在科研创新方面必须也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好表率。王教授对科研创新的态度用了“坚持”一词。她在中国自然灾害研究上持续做了20多年,建立起了中国灾害数据库,出版了三代灾害地图集、编制了5个应用区划方案;她在农业旱灾研究上持续做了10年,主持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863项目、对盐荒地海冰水灌溉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地的试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作为带头人,建立了一个汇集老中青三代的研究团队,并成为了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在三年的时间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教材、专著、图集共31部、发表论文260篇、获得专利与软件著作权:9项、获得奖励10项、承担本科生课程18门、研究项目125项。
讲座末尾,王教授用自己总结的幸福指数和价值指数方程与诸位师生共勉:幸福指数主要是对学生、社会的奉献和爱心,而价值指数主要是对学生、社会的责任和爱心。两者的区别在于奉献和责任,一个教师只有将两者都做好,才会真正实现一个教师的价值,也就实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王教授精彩的讲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代教学名师的风采,这种迷人的风采正是建立在长期的默默奉献和崇高的责任心之上的。讲座最后,信息学院的IT女生为王教授献上了鲜花和纪念礼物,王教授也与在场的师生亲切合影。
王静爱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教授,主持区域地理国家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建设,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且王教授曾多次受校工会邀请,参加校三八节论坛活动、作《女教师职业模式》主题演讲,深受欢迎。
此次报告会是信息学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院教师受到鼓舞,纷纷表示会以王老师为榜样,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撰稿:裴文静



联系电话:010-58807943
邮编:10087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19号电子楼

京师智能E家

学院官方微信
© 版权所有 糖心Vlog_糖心vlog产精国品入口